水表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水表厂家
热门搜索:
行业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行业资讯

天天有熊孩子出没不能惩戒孩子的我们该怎么办微周刊《新闻》

发布时间:2020-08-28 18:28:21 阅读: 来源:水表厂家

­  老师,我们必须聊聊如何艺术批评这件事儿了

­  图 | Mariness Rivera

­  前两日,一小学老师向星宝诉苦说,“课堂学生玩游戏不听课,自己也知道惩罚学生不对,只是开玩笑地批评了他一句,结果家长知道了,认为老师侮辱了他家孩子,到学校找老师。真是百口难辩!”

­  对此,很多老师纷纷表示“深有同感”:

­  “一个老师连批评教育的权利都难以行驶,动不动就是一顶为人师表的帽子扣在头上,以后谁还会或还敢管学生啊!”

­  “现在学生似乎有些脆弱,每家就一个宝贝,每天掌上明珠似的捧着、护着,生怕受一点点委屈,让孩子养成了软弱、依赖的心理,经不起困难和挫折。甚至有的学生遇到挫折就离家出走、自杀,对此老师也是左右为难。”

­  “现在自己简直拿这帮熊孩子没有办法啦,不敢跟孩子们说,只敢写检讨,只敢叫写反思,除此之外,老师什么都不能做不敢做。”

­  “每个班上总是有一些管不了的孩子,老师来软的,他以为怕了他,于是更加嚣张;来硬的,老师又有所忌讳,所以时间一长他知道别人拿他没办法,更加肆无忌惮了。”

­  ……

­  不过,虽然老师们嘴上说着难管、不管,但在现实中学生一犯错,出于责任心,还是忍不住会管,因为“做老师是份良心活,有错不指,有偏不纠,长此以往错失的是孩子的最佳纠正期。”,可是一想到上面这些顾虑,老师批评学生不免还是会“有点慌”。

­  为帮助老师解决这块“心病”,星宝夜以继日采访、搜集了一些名师在“批评学生”这件事上的故事和做法,看看他们是如何应对这一难题的吧。

­  听说不会艺术批评孩子的老师都不是好老师。

­  惩罚学生的最高境界

­  池昌斌

­  我相信所有的老师都曾经惩罚过学生,因为任何一个孩子的成长一定伴随着错误,因此恰当的处罚是必须的,关键是对待处罚的态度和具体方式。

­  故事一 我觉得“惩罚”伤害了他之后

­  我记忆最深刻的一次惩罚学生的经历,和一个叫小浩的孩子有关。起因是他恶作剧拿剪刀把同学的头发剪了。我怒气冲冲把他叫到办公室,他却若无其事,觉得没什么。当时一阵稀里哗啦的痛骂之后,看到他屈服的样子,我却后悔之意不断涌上来,越想越觉得自己处理事情太急。

­  于是写晚自习之后,我到寝室找他,轻声地说:“起来吧,跟我走!”那天我带他去了游乐场,玩了他感兴趣的项目,整个过程两人几乎什么话都没讲。回去快走到门口,他问我:“池老师,为什么带我出来开碰碰车?”我说:“不为什么,回去好好睡觉吧!”

­  第二天,我带着被剪了头发的孩子理了新发型,事情就过了。

­  后来,这个孩子慢慢开始改变了。

­  那天我为什么带他去游乐园呢?其实就是对自己的惩罚方式的反思和补救,觉得伤害了他,必须得用一种方式表示一下。

­  老师最可怕的状态是面对学生麻木不仁、小题大做、上纲上线,并且把批评处罚孩子成为教育生活的一种常态。我相信每一个老师都是凡人,都会有不可控制情绪的时候。但是作为一个老师,当自己回归理性状态的时候,就要开始反省自我:那些行为和言语是不是不当,是不是违背了最基本的教育操守?我们要勇于直面那个充满过错的我,表达我们内心的一种问责。

­  故事二 同理心,我有吗?

­  在一个冬天的寒冷夜晚,我意外地接到了一个电话,让我去一趟当地的一所重点高中学校,说是一个叫王凡(化名)的学生要见我。王同学小学阶段非常优秀,不过毕业之后我就没有见过他,只是听说他以非常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我们当地的一所重点中学。

­  晚上八点多到了他的教室。他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,手里拿着一张报纸,把一双脚搁在课桌上,让我惊讶的是他只穿了一件校服,里面居然就没有穿汗衫,拉链半开着,露出雪白的大胸膛。这是当年那个充满激情和思辨能力的王凡?

­  去办公室,简单了解了一些情况:这个孩子讲义气,但容易冲动。因好友受到了欺负就跟隔壁班级同学打架,为了防身带了一些武器,他的班主任老师知道了进行教育,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,只是提出一个要求,希望这事情不要让他的家长知道。班主任答应了他,但是年段长知道后还是通知家长带他回去反省。而家长来到班级,当着全班同学的面,揍了他一巴掌。这一巴掌就揍出了大问题,他干脆不回家了!从此开始全面叛逆,完全不听任何人的劝告。

­  一个简单粗暴的处罚,带来了一堆教育问题。学校和家长都无计可施,让孩子说一个信任的人,于是我被请过来了。

­  在办公室里,我们很坦诚的聊了两个小时,他把所有的事情和想法都跟我讲了。

­  最后我很直接告诉他,必须得思考两个问题:第一,今天晚上我来了,首先我很感谢你信任我,如果你信任我的话,我说的一些话你必须得听我的,你必须面对自己的未来,目前你的状态对你是没有半点好处;第二,我建议有两个选择,第一你调整一下你自己的状态,在这儿待下去,如果不愿意待在这你告诉我,我和你父亲帮你物色学校,转学,两天之后告诉我关于这两个问题的答案。

­  两天后我去找他,他说想转学。我和他父亲商量答应帮他联系转学。

­  新的学校读了半年,状态还是好的,但后半年又不想读书了。后来我又跟他谈了一次,让他想清楚,做一个选择,要不认真念书,要不早点离开学校做生意,你必须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?

­  他思考的结果是:选择做生意。就这样他进入了商海,很能吃苦,现在深圳开了两家手机专卖店,做得挺不错,当其他同学开始念大学的时候,他已经是小老板了。

­  一个孩子最后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校园生涯,很是令人遗憾。在整个事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,学校对这个孩子的处罚显然不够教育智慧,缺少人文关怀,是有责任的。

­  当一个老师忍不住严厉批评孩子或是处罚学生之后,要有一种什么心态?要有一种怜悯之心,我觉得每个人都不喜欢被骂,被处罚,那可不是什么好滋味。

­  怎么才能保持住我们的问责之心呢?如何展现对学生惩罚的艺术性?我觉得就是同理心与怜悯之心,试着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,试着从对方的感受出发做出一种教育判断,这事情至于大动干戈的惩罚学生吗?有必要吗?有那么严重吗?严厉的批评和惩罚中要带着深深的同理之心。

­  教育要贴近孩子,还要保持心灵轻盈的、淡定的、敏感的一个状态,能够马上接收到一种自己的负疚感,马上能读懂,读懂了以后而且就要及时抚平心灵,而且抚平的方式充满无痕,是那么的尽在不言语中。

­  所以处罚学生的最高境界是不是也应该是落雪无痕呢?

­  ——首发于哎哟教育微信,有节选

­  遇到不靠谱的孩子,聪明的老师这样做

­  如何把握好“教育”和“惩戒”之间的度

­  陈宇

­  学生犯了错误,是不是就一定要予以惩罚?

­  我的态度是:没有规则,不予惩罚。对班级还没有具体规定的违规行为,不予以处罚(违反学校纪律的行为除外),即“不知者无罪”。

­  但虽然没有处罚他们,我仍然会采取一定的措施:民主协商讨论下一次出现这种违纪行为时,该如何处罚。而学生自己参与规则的制定,这本身就是一个教育的过程。有利于矫正他们的违纪行为,培养规则意识。

­  可是,我们都知道人的成长和成熟,其实就是在不断纠错中进行的,为了让学生学会担当,对自己的行为负责,我们需要用各种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,如果违纪,就要视情况予以必要的教育和惩戒了。

­  为此,我在班级管理中,制定了规则的原则和规范的处理程序:

­  提醒在前,警示在中,处罚在后,教育贯穿始终

­  循序渐进,不把惩戒一次用到极致(附录“中学生轻微违纪行为班级处理方案”)

­  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

­  注重教育和预防,惩戒重在培养规则意识

­  以下就是我在这些原则之下所用的一些惩戒措施。无论是出发点还是措施本身,其实都是在体现“帮教”的特点,最终目的还是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。

­  公开谴责

­  公开谴责分点名与不点名两种情况,后者多一些,因为很多时候不用点名学生也都心里有数。公开谴责可以看成是对后续具体处罚措施的警示。

­  比如学生在学校玩“三国杀”,因为没有规定,我没有予以追究,但对这种行为不能视而不见。此时就可以采用“公开谴责”的方法告诉每一个人,这种行为是不对的,以后不要再犯了。

­  诫勉谈话

­  适用于矫正轻微违规行为的一对一的教育,时间为5到20分钟。在谈话过程中,班主任要明确指出学生的错误,要求其改正。这种处理可以配合其他处罚措施进行。

­  在诫勉谈话时,班主任可以和学生交流思想,听取学生的意见,但主要是指出学生的问题并提出改正建议。

­  换个环境

­  学生有时受到各种因素影响,会显得非常兴奋,对教师的提醒和警告置若惘闻,或者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影响集体,但依然不能控制。对这种基本没有恶意的违纪行为,没有必要发火或者说上一堆大道理,让学生换个地方冷静下来即可。

­  通知整改

­  对违纪的同学不立即实施处罚,而是发一张“整改通知书”,告诉学生,他哪里做得不好,需要改进,给他改正的机会和时间。必要时,通知书也可以让家长签字。

­  在下发整改通知之前,教师要对学生的违纪行为予以核实认定,发整改通知的意见可以由班主任、科任教师或班班委会提出,但最后有班主任的签字才比较正规。

­  下发整改通知,值勤班委要有记录、跟进,对改进情况要作出评价。如果还是没有进展,班主任再做进一步处罚。为保证效果和严肃性,只有情况比较严重时才发整改通知,一般情况下口头提醒即可。

­  为班级做一件好事

­  学生犯了错误,不仅对自己的成长不利,也给其他人制造了麻烦。为了弥补错误行为造成的损失,可以采取让犯错学生为班级做好事的方法,以实际行动取得大家的谅解。这样,学生有了“立功赎罪”的机会,集体也因此而受益。

­  这种方法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,效果不错,所以也最常用,—般与诫勉谈话组合使用。

­  面对学生的违纪行为,班主任自己要心态平稳,既不要急躁或过过度焦虑,也不要视而不见。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是完美的,平时可以多种方式配合灵活使用。运用规则,该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。只要学生明白自己的过错在哪里,在接受班主任的教育和相应的处罚之后改过过来即可。

­  ——节选自陈宇《学生可以这样教育》

­  天天有熊孩子出没,不能惩戒孩子的我们该怎么办

­  当学生屡屡迟到,惩罚却失效,该怎么办?

­  王理想

­  遇到类似学生迟到却屡教不改等问题时,不妨试试以适当的正强化方式,或者根据情况结合一定的负强化方式,帮助孩子培养习惯,这样还能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。

­  在我工作的第二个学期,班上一名住校生经常迟到,对此,我采取了批评教育甚至劳动惩罚等措施,但收效甚微。每次惩罚后没过几天,他的迟到现象就“死灰复燃”了。后来我向原班主任了解情况,才知他是一名留级生,一直比较懒散。为了他迟到的事情,原班主任也采取了包括让他家长到学校写保证书等各种措施,也都没有太大的成效。

­  一天早上,我在班里等了十来分钟也没见他来,就回办公室了。下课后,我问他今天迟到多长时间,他却随口回答只有三四分钟。不仅迟到,还公然撒谎,我一怒之下便罚他擦一个星期的黑板,并且要保证做到最好。他答应了。

­  诊断分析

­  虽然我罚他擦黑板,但我知道过不了几天他还会迟到,究竟该怎么办呢?苦思冥想中我忽然想起斯金纳提出的“强化理论”,他把强化分为两种类型:正强化和负强化。

­  很显然,我对这个学生一再地采取惩罚措施,希望能改变他迟到的恶习,就属于负强化,只是这种方式对这个学生没有效果而已。既然负强化没有效果,为何不试试正强化呢?我决定改变策略。

­  矫正措施

­  机会来了,根据班委的反映,他在被罚擦黑板的这段时间里已经连续4天没有迟到了。于是我鼓励他说:“这几天黑板擦得很干净,干得挺不错。”他的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,带着一丝羞涩,很显然,他很久没受到过表扬了。于是我又故意提高声音说:“更重要的是,你已经连续4天没有迟到了。从今天开始,如果你能连续10天不迟到,我会奖励你一件小礼物。”他笑着点了点头。说实话,其实我心里还是没底,这样真能帮助他改变吗?

­  在惴惴不安中又过了8天,令我万万想不到的是,这8天他居然一直没迟到。在惊讶中,我细心挑选了一件小礼物——一个表情十分夸张、呈立正姿势的嘻哈猴挂件。

­  第10天,我如约将礼物送给了他,我仔细观察着他的表情,看得出,他对这件礼物期盼已久,满脸都是喜悦。我问他:“知道老师为什么选这种造型的礼物送给你吗?”他回答说:“要直起腰杆,做个堂堂正正的人。”(因为他有些驼背,我曾经劝导过,却没起作用)。我顺便向他提出下一个目标:“下次能坚持15天不迟到吗?”他坚定地说:“能。”

­  让我没想到的是,这件礼物他非常喜欢。他在班里大肆炫耀了一番,很多学生都知道我奖给他一个挂件。我能感受到,他的内心得到了极大的鼓舞和满足。更没想到的是,通过这样的方式,他坚持了三个15天。这之后我和他的约定就结束了,而他再没有无故迟到过,他一直遵守着自己的诺言,珍惜着我对他的信任。

­  案例反思

­  很多教师经常抱怨学生某些习惯不好,不能遵守自己的承诺等等。其实,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,孩子某些在你看来不能容忍的行为,只是希望你能更多地注意到他,更多地关心他,他们更希望听到你的鼓励与赞扬,而不是一味的责骂和惩罚。当你不断地用语言和行动激励他时,他首先会完成你的目标,以此表示对你的感激,然后慢慢的将你的鼓励作为一种前进的动力,直到他认为你已经满意为止。

­  所以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时,不妨试试以适当的正强化方式,或者根据情况结合一定的负强化方式,帮助孩子培养习惯,这样还能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。

­  为什么这些名师从不避讳批评学生?

­  教育问题生,上策是什么?中策是什么?下策是什么?

­  王晓春

­  关于教育问题生的方法,大的思路主要有三条,可以说是问题生教育的战略问题。

­  第一条思路是,把问题生晾在一边,全力以赴带领全班同学前进,不去刻意关注和教育问题生,这是上策。

­  比如美国的名师雷夫,我们总怕“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”,雷夫老师不怕。他那里也不是没有问题生,但是他主要精力没有放在管理上,每天殚精竭虑的是教学问题,琢磨如何把课上得尽可能吸引每个学生,让学生感到不上课就吃亏了。他像一个领队,带着一支队伍兴致勃勃地往前走,一路风景如画、妙趣横生,队员们完全被这些景象吸引了,甚至有人捣乱,都无法引起队员的注意。

­  第二条我们再细说中策。日常管理不起作用,相当于吃非处方药不管事,只好个案诊疗,也就是教师像医生一样,诊断一下这个学生到底有什么问题,然后对症后对症下药。这是一套调查研究分析推理,然后开药方的技术。

­  教师遇到具体案例,要具体分析、灵活运用,比如学生经常不交作业,那么你需要横向了解他是否各科都是这样,不同的情况,性质不同。纵向要了解他是否从小就一直不爱交作业,不同结论,性质也不同,了解清楚,就可对阵下药,否则容易出现片面“误诊”。

­  有的老师说,问题生教育,采用上策我没那个教学水平,达不到那个境界;采用中策,我一时掌握不了这种专业技术。那怎么办?

­  如果确实是这种情况,可以采用下策——维持。比如要求最不起眼、最老师听话的学生不去呼应那些破坏纪律的人,管好自己,这样问题生捣乱就没有市场了。另外,还可以给问题生一些特权,比如上课可以睡觉等,妥协和让步讲负面影响降到最低。

­  ——选自王晓春《问题学生诊疗手册》,内容有删减。

­  比批评学生更糟糕的是老师不敢批评学生

­  麻烦家长不麻烦了

­  崔蕾

­  一个男孩哭丧着脸,拿着自己的作业本向我告状,说自己的同桌在他本子上刻了一个印。我接过一看,是歪歪斜斜的两个字:“王八”。

­  我又好气又好笑,叫来他的同桌,问是不是他的“杰作”,同桌不吭声,点点头。孩子的调皮我是领教过的,于是就让同桌留下来帮忙拖地,以示小小的惩戒。

­  结果,晚上家长打电话来为自己的孩子叫屈,她说:“我的孩子刻了对方的本子,其实对方的孩子也刻了,你不可以就让我家孩子拖地,起码要公平。”我说:“您的孩子没跟我说他的本子也被刻了印呀!”“他就不是胆小老实吗?”家长愤愤不平地说。

­  第二天一调查,什么呀?那个有“王八”二字的章就是同桌小男孩的“手工作品”,对方只是拿来玩,在他的草稿纸上印了一下,他却兴起将这二字刻在了对方的语文本上,对方一急才告诉了老师。之所以在我面前缄默不语,原来他是“罪魁祸首”呀。家长只听一面之词,就急着保护自己的孩子。我没好意思告诉她,她的孩子在教室里和“胆小”“老实”这两个词一点儿都不沾边。接二连三遇到这样的家长,我只能默念:“麻烦!”

­  这样的“麻烦”家长还真不少,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多沟通。在家长会上,我从母亲的角度谈家长的困惑:“有时候,孩子在学校被同学欺负,却不还嘴,是谦让还是懦弱?值日的同伴溜走了,孩子留下来帮助打扫,是善良还是傻瓜?……”

­  短短几句话,有人频频点头,接下来,我有从具体的主题和家长一一深入讨论,让他们相信经历一些挫折,接受一些批评对孩子的成长是大有好处的。渐渐地,家长们开始淡定,找“麻烦”的家长也越来越少了。

­  ——节选自崔蕾《遭遇“差班”:一个班主任艰难而幸福的一年》

­  声明:本文为星教师综合整理编辑,欢迎分享,转载请后台回复“转载”,查看规则。

­

盛世大唐

童话大乱斗

问道手游无限元宝版